相關調查顯示,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,高級技工占比40%,德國則是50%,而中國這一比例僅為5%,更可怕的事實是,30年前中國高級技工占比就是5%,這意味著,我們壓根沒有構建任何技工培訓體系。
長期以來,國內制造都處于野蠻生成時代,企業主把流水線的效率演繹到了極致,工人則漸漸退化成一部機器或者一把大錘,但現在,流水線的這種極致遇到了瓶頸,年輕人越來越討厭進工廠,單調的工作逐漸被機器人和AI取代,于這種背景下,我們深刻地感受到“高級技工”的重要性。
“藍領”的高級技工占比太少
在西方發達國家,高級技工占技工總數的比例超過35%,而我國7000萬技工中,可稱為“灰領”的高級技工僅占5%。按“十五”規劃,這一比例應達到15%,因此,當時的缺口達700萬人!
12年過去了,據統計,西方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在勞動者中的比例已經提高到40%,我國依然徘徊在5%的低水平上。
麥肯錫公司在2013年的一份報告指出,到2020年,中國用人單位將需要1.42億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,而如果勞動者的技能不能進一步得以提升,中國將面臨2400萬的人才供應缺口。
而人社部在2014年底的數據顯示,在我國1.57億技能勞動者當中,高技能人才僅4136.5萬人,比例為26.3%。
“地位卑微”的技工
技工,尤其是高級技工對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很高,且無法只靠天賦完成工作,需要長時間的艱苦磨練,于技能、心態、性格、環境都是非常大的挑戰。比如一些機器加工部門需要常年跟機械打交道,環境的氣味大、夏天熱、冬天冷、且容易出現工傷事故,能堅持下來都已經不容易。
其次,中國技工缺少存在感,最重要的還是制度文化使然,中國人的投資觀念都是短平快。在這種心態下,整個社會都在崇尚熱錢、快錢,都希望能一蹴而就地走上人生巔峰,在這樣的環境,技工的存在感實在太低,社會更不會給予其應有的尊重。
“上高校,棄技校”的中國青年
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全國2017共有在校大學生人數為2695.8萬,應屆大學畢業生795萬,普通本專科招生748.6萬人,全國共有具有大學教育程度人口為1.9593億人。
但是在多數人的價值排序中,技工教育仍然是相較于學歷教育的次要選擇。于是,在高校招生的篩選機制下,高分考生大都被高校“攬入懷中”,考不上大學的學子,退而求其次,才不得不選擇讀技校。
現在就業壓力大,網上看個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,學歷要求至少就是本科起步,而技校、技工多是中專、大專學歷,考生也會考慮畢業后就業方面的因素,最后做出上大學的選擇。
企業技工缺乏傳承機制
學校的環境不理想,而一些企業則更加毀人不倦了,事實上,中國很多企業推崇“勞心者治人、勞力者治于人”的文化,鉆研技術的人常常得不到制度的賞識,在薪資待遇方面要遠遠落后于管理者,更畸形的狀況是,中國企業向來內耗嚴重,很多“勞心者”沒有把心思放到“育人”之上,而是放到“人玩人”之上,不懂創造式地開發利潤,就只能盯著固有利潤爭得頭破血流,最終落得個遍體鱗傷,技工的成長軌跡本就與這種制度文化相沖突,沒有存在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兒了,既然沒有存在感,得不到社會的尊重,誰又愿意靜下心來研究技術,導致技工漸漸退出了中央舞臺。
技工煉成非一日之寒
技工,尤其是高級技工對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很高,且無法只靠天賦完成工作,需要長時間的艱苦磨練,于技能、心態、性格、環境都是非常大的挑戰,比如一些機器加工部門需要常年跟機械打交道,環境的氣味大、夏天熱、冬天冷、且容易出現工傷事故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蹲在辦公室里碼字,也不愿意去嘗試學習相關技能,更不要提什么攻克技術壁壘,變成先驅之類的想法了,更重要的是,在時下日益浮躁的大環境下,即便有些人立志在技術上尋求突破,也難以不理會外界的各種誘惑。
只用熟練工,不愿意培養新人
“在市場上,企業招人更看重人才直接參與生產的‘變現’能力,這部分高技能人才還比較緊缺。”一位企業負責人說。
企業招聘新員工都是想要資深的,從業經驗比較久的技術工,不愿意去培養新人。目前情況是:培養新人費時費力,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技術人員,干了二三年就跑了,所以培訓新人的公司也就越來越少了,形成了不良循環。
振興高端制造業之路,任重而道遠!
本文來自網絡資料整理